本文目录
古人取名和字的规则
一、古人取名和字的时候有以下几个原则:
1、名字的子音要清脆顺口。
2、形:字型结构要稳定要流畅。
3、意:所取的名字要有一定的意义。
4、合:与用名字人的五行相合。
5、讳:取名不可以和长辈的名字相同或者同音如果有必须写的时间有所区别。
6、念也不是同一个音,这是对长辈的尊重,这是主要的几个原则。
涨知识了吧。今天的我们取名仍然还会遵从上面的一些原则。
古人起名,名字号有哪些讲究
名
1.音:名字的子音要清脆顺口
2.形:字型结构要稳定要流畅
3.意:所取的名字要有一定的意义.
4.合:与用名字人的五行相合
5.讳:取名不可以和长辈的名字相同或者同音,如果有,在写名字的时候要与长辈有所区别,念的时候也不能是同一个音,这是对长辈的尊重。
字
意义相同
意义相近
意义相反
意义相顺
古代房屋怎么起名字啊
竹里馆: 唐代诗人王维的居室名。梦溪园: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的书斋名。书巢: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名。本穴世界:宋末诗人郑思肖的书斋名。梅花屋: 元代画家、诗人王冕的画室名。项脊轩: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书斋名。七录斋: 明代文学家张溥的书斋名。青藤书屋:明代大画家徐文长的书斋名。惜字阉: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黄宗羲的斋名。惜抱轩:清代桐城派古文学家姚鼐的书斋名。春在堂: 清代文学家俞樾的书斋名。二十七松堂:清代文学家廖燕的书斋名。抱残守缺斋:清末小说家刘鹗的书斋名。十驾斋:清代学者钱大昕的书斋名。瓶水斋: 清代诗人舒位的书斋名。人境庐:清代诗人黄遵宪的书斋名。饮冰室:清末学者梁启超的书斋名。何妨一下楼: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的书斋名。犹贤博弈斋:现代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的书斋名。北望斋: 现代作家张恨水的书斋名。三松斋: 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的书斋名。磨剑室·羿楼: 现代著名诗人柳亚子的书斋名。菊香书屋: 毛泽东的书斋名。龙虫并雕斋: 当代语言学家王力的书斋名。励耘书屋: 当代史学家陈垣的书斋名。紫罗兰斋: 当代作家、园艺家周瘦鹃的书斋名。积微斋: 当代语言家杨树达的书斋名。缘缘堂:当代画家丰子恺的书斋名。师牛堂: 当代画家李可染的画室名。双清楼:当代国画家何香凝的书斋名。双柿斋: 当代画家胡挈青的画室名。艺海堂: 当代画家刘海粟的书斋名。樱榴居: 当代著名作家鲁彦周的书斋名。无止境斋:当代著名作家姚雪垠的书斋名。桂叶草堂:当代著名作家杜宣的书斋名。宽堂: 当代红学家冯其庸的书斋名。
再补充几个,人物不知道的话自己查 T T
陈 寿——万卷楼陶渊明—— 归去来馆陈子昂—— 读书台杜 甫—— 浣花草堂薛 涛— —吟诗楼刘禹锡——陋 室白居易——庐山草堂欧阳修——非非堂曾 巩——南轩司马光——读书堂王安石——昭文斋苏 轼——谷林堂黄庭坚——滴翠轩米 芾——宝晋斋周邦彦——倾曲堂陆 游——老学庵范成大——石湖别墅朱 熹——达观轩辛弃疾___稼轩王 冕——梅花屋李东阳——怀麓堂唐 寅——梦墨堂归有光——项脊轩徐 渭——青藤书屋项元汴——天籁阁王世贞——尔雅楼董其昌——画禅室钱谦益——绛云楼傅 山——霜红龛顾炎武——堡中书斋侯方域——壮悔堂吴嘉纪——陋轩朱彝尊——静志居张 英——双溪草堂蒲松龄——聊斋石 涛——大涤草堂查慎行——槐簃沈德潜——归愚斋郑 燮——板桥书屋曹雪芹——悼红轩袁 枚——所好轩纪 昀——阅微草堂李调元—— 万卷楼邓石如______铁砚山房洪亮吉——更生斋林则徐——云左山房杨以增_____海源阁龚自珍——羽陵山馆魏 源——古微堂俞 樾——春在堂翁同稣——瓶庐刘铭传——盘亭任伯年——颐颐草堂吴昌硕——缶庐黄遵宪——人境庐康有为——游存庐丘逢甲——念台精舍齐白石——百梅书屋谭嗣同——莽苍苍斋章太炎——膏兰室梁启超——饮冰室沈 寿——天香阁沈钧儒——与石居于右任——鸳鸯七志斋黄炎培——非有斋何香凝——双清楼李叔同——晚晴山房陈 垣——励耘书屋鲁 迅——绿林书屋冯玉祥——抗倭楼苏局仙——水石居马一浮________蠲戏斋夏丏尊________平屋张 钫_________干唐志斋柳亚子________磨剑室柳亚子________上天下地之庐陈寅恪_____ 不见为净之室陶行知_____ 不除庭草斋胡 适_______藏晖室毛泽东______菊香书屋梅兰芳______梅花诗屋徐悲鸿______八十七神仙馆周瘦鹃_____紫罗兰庵林语堂———有不为斋郑逸梅———纸帐铜瓶室郁达夫———风雨茅庐刘海粟———存天阁徐志摩_______眉轩潘天寿_______听天阁朱自清________犹贤博弈斋丰子恺__________缘缘堂闻一多________何妨一下楼张大千_________大风堂俞平伯________永安居冰 心___________力构小窗石评梅_________荒斋胡 风________四树斋梁实秋_______雅 舍沈从文_______窄而霉斋胡絮青_______双柿书屋李可染________师牛堂赵朴初_______无尽意斋邓 拓————苏画庐启 功————小乘阁吴祖光———逸兴居田家英———小莽苍苍斋黄 胄———伏枥堂……看到这里点个赞再走呗,没看到的话就当我没说(?ì _ í?)
古人怎么取字
古人的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又称表字。
>1、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 、伯 、仲 、甫 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 渊、牛 、弓就是他们的字。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即是。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 、思贤 、 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 等等。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2、古人的字多与名涵义相近或相辅,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孔明义近;岳飞字鹏举,飞与鹏举义近;关羽字云长,名字相辅,取展翅入云之意;赵云字子龙,取“云从龙”之意;宋代文学家晁补之字无咎,名字相合,意为补过而无咎。有的古人名字取自古书上的名句或成语,如东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字伟长,取《孔丛子》中“非不伟其体干也”之句;曹操字孟德,出于《荀子》“夫是之谓德操”;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字鸿渐,取《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名字之间也有互为反义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清代散文家管同字异之等。
>3、另外古人还有小字,即乳名,如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曹操小字阿瞒,刘禅小字阿斗等都是。术字本义与道路有关(参看古文字体,两侧的“行”是个十字路形),取字公路,寓通往公侯之路,即将来为王为公。
古人名字的含义来历
姓名是每个人的代表符号,是区别每个人的第一抽象特征。然而在近五十年左右,人们对子女的起名,变得相对比较随意,经常带着时代烙印,诸如国、家、民、明、红、英等等。尤其是近些年,两字的姓名增多,因而经常出现重复,甚至经常出现在一个班里就有重名重姓学生的现象,以至于带来诸多不便。
然而上世纪以前,每个人的姓名是非常讲究的。姓名不但是一个人的符号,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种希冀和愿望,是华夏灿烂传统文化的优秀体现之一。人的姓名涉及到姓氏文化、语言文字、天文地理、艺术宗教等等多门学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涵丰富,多姿多彩,是一门值得探讨的学问。
>
中国人的姓名,在古代包含姓氏、名字、表号、地望等等。其中姓氏是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一般情况下只能继承。而名字表号则是由父母或自己命名,以示区别。姓氏名字等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人完整的姓名特征,极少出现重复,因而非常科学和富有意义。
>姓氏由姓和氏组成,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有区别,姓是不变的,而氏则不断变化。在上古时期,最早为母系社会,由于人们对生理现象了解不多,因而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抵抗恶劣环境,是以同母所生的子女组合成的部落共同生活,并且源自神灵崇拜,每个部落都有崇拜图腾,于是结合图腾自称为“某氏族部落”(当时尚未出现文字),氏就此诞生。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分工合作的形成,人们对男女生理现象有了了解,并且男子生理条件的优势,使得主宰的地位逐渐凸显,于是出现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这时候部落首领为推选制,在部落内为了区别不同父亲所生子女,根据父亲形成了同父团体。随着剩余劳动成果的增多,分配偏向于部落首领或者人口占优的父系团体,这些优势群体逐渐壮大,久之不断淘汰弱者,逐渐形成单一祖先的父系社会。
依笔者推测,“三皇时代”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等都是处于过渡时期,一直到了黄帝时期才确立了真正的父系氏族社会。在父系社会,产生了文字,为了显示区别,逐渐形成了同父后代的“姓”(当时称为氏,诸如《说文》:“黄帝居姬水,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都从“女”旁,表示这是一些不同女性始祖传下的氏族人群组成,这说明姓是氏的延续和转变。
>然后随着成员的增多,为了追求更多生产资料,氏族部落开始分化,由相近血缘的男子带领出去成立另一部落,为了区分同父后代的不同群体,于是称之为“某某氏”,“氏”的字意发生变化,不再是以前包含不同姓的大范围的氏族部落,而是同姓以下的小部落,诸如上古时期的“五帝”:黄帝(有熊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尧(陶唐氏)、舜(有虞氏)等,都是同姓祖先,姬姓,但是氏族不同。
到了夏朝建立封建社会后,随着人口的更加繁衍,姓氏划分更细,尤其是周朝,由于周天子大量分封诸侯,各诸侯依据宗法制度又进行详细划分,因而同一姓氏同一宗族下面会产生很多分支,各个分支都根据自己祖先有不同的称号,也就是“氏”,于是,氏开始迅速增多以表示区别。正如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言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诸如周是姬姓,后来姬姓下面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孟孙氏、季孙氏等等。
>而纵观周朝姓氏,姓延续上古时期的传统,并未发生变化,以表示血脉传承,然而氏却不断变化。氏不但是血脉的继承,更多的是表示身份的标志,还有别贵贱的功能。诸如贵者,有名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并且根据身份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伍子胥原本是伍氏,在其被杀之后,其子逃到齐国,地位大不如前,就改为“王孙”氏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所谓的“礼崩乐坏”),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姓氏也越来越多样化,或祖先姓氏名字,或地名、职业、官职、居处等等,五花八门,非常丰富。如《左传·昭公·昭公三年》记载晋国大夫羊舌肸说:“晋之公族尽矣。肸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室从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羊舌肸,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可以看出当时姓氏已经非常繁杂。
>秦朝统一后,姓氏逐渐合并统一,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这一传统一直流传到现在,基本上和秦汉时期没有太多改变。
谈完姓氏,我们再看名字。姓氏是个人的家族血脉符号,与他人共享;名字则代表个人的本身符号,个人独享;并且名和字来历也不相同。在古代,人生下来有名,然而要等成年后才有字,《礼记·曲礼》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意思就是说,不论男女成年才取字,目的表示成人,然后人们称呼只呼字不称名,以示尊重。然而在父亲和君主面前,不论自称或他称,只能称呼名不能尊称字。
>并且古人的字,并非所有人都有,而是有贵族身份或者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才有。因为在春秋战国以前,读书识字并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平民百姓很少有机会学习,一直到了孔子“有教无类”以后,才有机会接受教育,从那以后大多数人除了自己的名,还都有了自己的字。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一般来说,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互为表里,或解释,或相反,或相同,因而“字”也叫“表字”。除了名字,有些文人知识分子还给自己取号,以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或抱负;也有别人赠与的绰号,还有的去世后被“谥号”,后人为了尊称,便以号来称呼。
>关于姓氏和名字以及表号,上面我们略微解释了其来源和代表意思,下面我们就其中几种略举几个例子。
1、“名”和“字”词意相同或相近,表示并列。诸如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其中芈姓自黄帝第八世孙季连之后,周时被封为楚国贵族,后代随姓;屈氏源自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而名和字的“平”和“原”意思相近;正则和灵均,《五臣文选注》:“灵,善也。均亦平也。言能正法则,善平理。”。另外诸如诸葛亮,字孔明,都是亮的意思。周瑜,字公瑾,《左传》:“瑾瑜匿瑕。”,瑜和瑾都是美玉的意思。
2、“名”和“字”词意相互辅助,字为名的解释。诸如唐宋八大家苏轼三父子的名字,就是这个例子,苏洵,字明允,“洵”指的诚然、确实,而“明允”指明察而诚信,是“洵”的延伸。苏洵给两个儿子起名,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抚轼而望,高瞻远瞩;辙,车辙,道路所由也,人过留声,燕过留名,无论功过,与车辙无关,苏洵希望弟弟跟着哥哥前行,一生平安。
>3、“名”和“字”词意相互补充、延伸、修饰。诸如三国刘备,字玄德,玄德为自然无为的德行,而“备”则表示具备、完备。赵云,字子龙,《周易·乾》说:“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张飞,字翼德,羽翼丰满,德行具备,自然可以飞黄腾达。
4、“名”和“字”词意相互对立。诸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之意,“退之”则是约束,使其“勿胜过”。宋代文学家晏殊,字同叔,“殊”指特殊、不相同,和“同”的意思刚好相反。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夜晚。
>5、以官职和表号称呼。古代人非常讲究礼仪,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必然联系。例如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此外,有的认为称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袁世凯被称袁项城。
6、以郡望称呼。古代对名门望族和门第非常看重,因而称呼他人有时候用地望加字来称呼。地望也称郡望,即个人姓氏的祖籍地,诸如三国时期的谋士崔钧,字符平,在三国演义里面就加上郡望称为“博陵崔州平”,看起名字自然是敬仰大诗人屈原,因而名和字都是依据屈原而起。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关于名字的例子,诸如有的名和字之间并无关系,只是仅仅起到区别于他人之意。然而不管哪一种起名方式,都是为了突出这个人的明显特征,从姓名和字号可以立刻和本人对上号,从而避免了重复现象。由此可以看到,古人起名非常科学和富有意境,因为组合变化非常浩繁,以至于很少出现同名同姓还同字的现象。
>姓氏和名字的传统习俗,从古至今,流传和延续了几千年,一直了上世纪60年代的“破四旧”,才完全发生转变,字号已经不存在,只剩下姓名,以至于到了近些年,重名重姓频频出现和遭遇,对人们日常交往带来了不少尴尬,也给人口管理带来了不少难度。
因而,笔者呼吁,希望能够恢复以前的起名传统,每个人不但有姓氏,还有名和字,这样不但人名可以变得更加寓意悠远,富有诗情画意,也显得国人更具有文化素养,更主要的是,可以避免带来重名重姓的麻烦,为人际交往和人口管理带来便捷和减少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