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亭风水禁忌

futu

本文目录

  1. 顺治的孝陵为什么没有被盗
  2. 中国的首先座石桥
  3. 请问“东岳庙”供奉的是谁
  4. 报恩寺三大特点
  5. 小布达拉宫碑亭墙上的舵是什么

顺治的孝陵为什么没有被盗

孝陵在清代皇家陵寝中比较特殊,其中所埋葬的清世祖及其两位皇后全部采用的是火葬,所以在地宫中仅留有三个骨灰坛,而且清世祖生前明确表示不要厚葬,加之地宫的防御严密,这使得清孝陵成为在民国时期清东陵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皇陵。

拓展:

孝陵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的陵寝,位于昌瑞山主峰南麓,背后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区主轴线上。后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体会了"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孝陵的陵址是由顺治皇帝生前择定的。但由于定鼎之初,战事不断,国库空虚,加之顺治帝正当英年,并未急于兴建。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崩逝后才开始兴工,到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十九日,主体工程告峻。

孝陵共建有石牌坊、下马牌、版房、大红门、风水墙、更衣店、华表、圣德神功碑亭、望柱、石像生、神路桥、下马牌、三路三孔桥、神道碑亭、神厨、神库、省牲亭、朝房、茶膳房、饽饽房、值房、隆恩门、燎炉、隆恩殿、东西配殿、陵寝门、二柱门、台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建筑物。

中国的首先座石桥

在泉州,有一座古桥常被人忽略,它不在老城区,而远在北边的洛江,没有熙熙攘攘的车马人群,没有来来往往的好奇游客,却又是中国桥梁史上的珍宝,它就是洛阳桥。

听到这个名字,你会以为此桥位于洛阳,其实它在遥远的福建。

之所以叫洛阳桥,是因为两晋时期,衣冠南渡,无数中原士族为了躲避战乱,千里迢迢来到泉州,看到此处山川清秀、草木丰茂,颇有洛阳风采,便命名为洛阳,后来的石桥也叫为了洛阳桥。

我对洛阳很熟,因而专门在此环视了下,发现和同洛阳地区的洛河很像,河流开阔,植被茂密,确实容易勾起思乡之情。

洛阳桥始建于1053年,那时的泉州海外商贸逐渐兴起,经济实力有所提升,人们对交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洛阳桥之前,人们多乘坐小舟过江,海浪风大,危险重重,稍有不慎便坠入江海。

时任泉州太守蔡襄,不忍市民受苦,决心修建一座大桥,无奈桥长浪大难度高,前后花了6年才建成。

落成后的洛阳桥,全长1200米,宽5米有余,有桥墩46座,桥身上点缀着7亭9塔,供行人休息,这座桥也是中国首先座跨海大石桥。

洛阳桥还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为桥梁界的老前辈了,有着“北赵州,南洛阳”之称。

桥梁的建设过程极为极难,蔡襄听取了多位匠人建议,比较终采取了两个办法:筏形基础和种蛎固基。

筏形基础是将桥墩做成船筏形状,用以抵挡水流的冲击。当时筑就桥梁的石材有300多块,每块12米长,重达8吨,人力无法完成,便用木排运载划入桥墩之间,等潮水退后再安放,如此省去了不少人力。

种蛎固基绝对是天才般的发明,因为石块粗糙,缝隙或大或小,难以处理,时间一长必成隐患,蔡襄便想出了用牡蛎填补的办法。

牡蛎是海边常见的软体贝壳,它的壳可以附在岩礁或者其他牡蛎壳上,繁殖能力极强。正是利用这两个原理,蔡襄将牡蛎引到了石块上,让它们自行繁殖,用来填补石块上的缝隙。

这种方法后人称为生物固基,洛阳桥也成为了世界上率先将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建筑的先例。

这种办法到底对桥梁的固定起到多大作用呢?我不是建筑学家,自然说不上来,可据文献记载,洛阳桥900年来大修不过3次,小修16次,这不能说没有牡蛎的功劳。

首先眼看去,洛阳桥比我想象中的要壮观许多,白色桥身蔓延到远方,桥下荡漾着清波,岸边草木清清,一片宁静安和。

这里果然没有游客,只有来往的电动车,为了保护桥身,也不准汽车通行。桥头处有两座经幢式样的石塔,塔身刻着佛像浮雕,看样子年头很久了,桥梁之上立有石狮子,齐刷刷地望着远方。

脚下的石条块纵列分布,5条石块拼在一起,构成了桥体宽度。向下一瞧,是排排而列的船形石墩,石墩依旧发黑,仔细与水面连接处,仍旧有不少牡蛎,它们依附在桥墩之上,紧紧排列。

石桥与牡蛎就这样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着度过了千年时光,成了一段佳话。

一路走向桥中央,有一座花岗岩石亭,亭下放着明万历年间的“西川甘雨”碑刻。

这碑刻来源一段传说,明朝时泉州大旱,时任太守专程到此求雨,结果太累倚石而睡。梦见遇到一位雨神,太守苦苦相求之下,雨神决定将西川的雨水降到泉州。

太守醒来后果然下起了酣畅大雨,于是便在此立下了“西川甘露”,感谢西川的雨水。

碑亭旁有一座小型博物馆,里面摆放了历朝历代的碑刻,都是出自达官贵人或名家之手,由此可见洛阳桥的地位。

碑亭风水禁忌

长虹卧波人争越,闽海四洲变通途。

洛阳桥的建立解决了江两岸的交通,也让商业贸易更为繁荣,哪怕如今古桥作用不在,但在泉州人心中,依旧是那个“天下首先桥”。

地址:泉州鲤城区涂门街,免费开放。

交通:乘坐4路、6路、7路公交,到关帝庙站下即可。

请问“东岳庙”供奉的是谁

东岳庙现占地约71亩,有房屋近400间,绝大多数为清代所建。在布局上,分为正院、东院和西院三个部分。主要建筑都集中在正院的南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有琉璃牌坊、山门(已拆除)、棂星门、瞻岱门、岱宗宝殿、育德殿和后罩楼等,形成了六进院落。琉璃牌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为三间四柱七顶的黄彩琉璃牌楼。屋顶为歇山顶,正脊两端有鸱吻和螭吻,正中饰火焰宝珠。在正间的南北两面各有一块石匾,宽2.8米,高0.9米,北面书“永延帝祚”,南面刻“秩祀岱宗”,相传为明代宰相严嵩所书。牌楼现在与庙门隔朝阳门外大街相望,原本东西还各有一座木制牌楼,现已拆除。山门是东岳庙原本的正门,1988年因拓宽朝外大街而被拆除。山门内的东西两侧有钟鼓楼,鼓楼立额上题“龟音”,钟楼立额上题“鲸音”。棂星门现在东岳庙的庙门其实是原本的二道门——棂星门,在山门拆除后,这里作为了正门。原来悬挂在山门的康熙帝御书“东岳庙”横匾也移到了这里。瞻岱门庙门内即为瞻岱门,是一座五间庑殿顶的过厅式殿堂,又称龙虎门、瞻岱殿。门的内三间为穿堂,边上两间供哼哈二将和十太保,后殿挂东岳大帝的“宝训”。福路出瞻岱门是一条御道直通岱宗宝殿,称为“福路”。福路的两侧有两座碑亭,顶覆黄色琉璃瓦,放置康熙帝和乾隆帝御笔亲题的石碑,现在碑亭前放着一对新造的玉马和铜特,相传是文昌帝君的座骑。福路和碑亭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回廊。回廊共七十二间,代表东岳大帝掌管下的地狱七十二司。每间门楣上都挂有所敬神司的横匾,两侧柱上贴有楹联,殿内塑像造型生动,形神兼备。以前每司供一神像,后来又增建了四司,因此共有七十六尊神像,不过早已不存。现在的泥塑是1995年重建时由“泥人张”的传人重塑的。岱宗宝殿是东岳庙的主殿,面阔三间,顶为为单檐庑殿顶,绿剪边琉璃瓦屋面。殿身的梁、柱、檩、枋均绘有皇家才允许使用的金龙和玺彩画,正面檐下悬挂华带匾“岱岳殿”,四周雕饰盘龙,包有金叶。大殿前建有月台,摆放铜香炉和石五供,台前东西有焚帛炉。殿内原供奉东岳大帝及其侍臣像,现已不存。大殿两侧的耳房中设有三茅真君祠、吴全节祠、张留孙祠、山府君祠以及嵩里丈人祠等。左面的东配殿有阜财殿和东太子殿,右边的西配殿有广嗣殿和太子殿,配殿前廊的斗拱上有替木,排列制式具有元代的风格。育德殿从岱宗宝殿到寝宫之间,用一条长廊相接,为元代通行的建筑布局。寝宫叫做育德殿,为庑殿顶,面阔五间,前出抱厦,内饰龙凤天花,与岱宗宝殿相呼应。殿内悬挂清代道士娄近垣所书的“玄妙赞化”匾,原本还供奉东岳大帝和淑明坤德帝后的神像,现改为三官九府像陈列厅。东岳庙中路的比较后部是一座二层的后罩楼,原来有玉皇阁、碧霞元君殿(东岳大帝的女儿)、斗姆殿、大仙爷殿、关帝殿、灶君殿、文昌帝君殿、喜神殿、灵官殿、真武殿等,现已改为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展厅。在西边楼下还有三间御座房,是供皇帝来庙祭典或去东陵祭祖路过时休息使用的。东岳庙的东院以居住为主,建筑较为分散,生活气息较浓。院内回廊环绕,栽满了奇花异果,并精心布置了亭台怪石,成为一座美丽的花园。据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便常常来此观赏休息。西院由供奉各路神祗的小型院落组成,有东岳宝殿(祠堂)、玉皇殿、三皇殿、药王殿、显化殿、马王殿、妙峰山娘娘殿、鲁班殿、三官殿、瘟神殿、阎罗殿以及判官殿等。殿宇的规模都不大,多是由民间人士出资修建而成的。

报恩寺三大特点

报恩寺的特点

1.是座政治寺庙

在中国的佛教史上,通常的情况是,佛教寺庙的修建多由佛教届人士用倡导、组织、结缘、化缘、修建这一建造寺院的流程来进行,但报恩寺却自始自终,从下到上,自上而下,都是由政治、政权、政府和权力来进行筹划、组织与修建。

王玺精神世界的底层信仰是儒教与道教,王玺的政治身份是明帝国的官员(官秩为正五品),王玺建寺的表层目的是“祝延圣寿”与“报答皇恩”,其终极目的是“慈悲利益,德荫后人,永垂千古”,中央政府批准修建报恩寺的目的是“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比较终决定建寺的是太监王振,建寺的社会目的是“普化颛蒙”,“用夏变夷”或同化少数民族,支持建寺的是龙州宣抚司的土司集团。据此可知,报恩寺是一座政治性的寺庙,而不是一座单纯为了信仰佛教才修建的佛寺。

实际上,只有“土僧正知”想把狭小的“观音院”换成宽大的“报恩寺”的具体要求,和王玺本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文化心理因素,才与佛教的教义有着一点比较为直接的关系。

尚需特别指出的是,王玺逝后,其后人对他并不是以佛教的仪轨进行安葬,而是以道教的规矩进行安葬的。这一事实上的行为举动,也能说明王玺精神世界信仰的复杂性。

2.选址科学合理

从大的宏观的角度来看,报恩寺位于我国“藏彝民族走廊”的东北部,亦即松潘藏区与汉地之间的文化过渡带上。在人文地理上,则属于“氐羌地”,具体言之,是属于“氐羌地”的龙州、松州、扶州、文州之间。这一选址,对当地的各族群之间进行文化互动与交融非常有利。

从中观的角度来看,报恩寺位于涪江上游地区的中心位置,这种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地位,使之对各族群进行教化非常有利。

从微观的,即具体的地址来看,报恩寺位于龙城之阳(即山南水北之间),盘龙坝上,实有虎踞龙盘之势。山门正对日出,视野开阔而不仄逼,左边石质硬山如屏,且自古皆有山林相护持。西隔涪江,有老团山尖峰护其后,右边则可瞭望白马大神山乐丛山,且空间极为疏旷。因此,报恩寺占尽了当时龙州宣抚司城的地利,非常合符古代中国人信奉崇拜的风水地理,而同时也极具现代社会建筑选址的美学原理。

报恩寺因其选址合理,因此,在明清时期一直就是中国东藏的松潘藏区和陇蜀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在每年的朝圣礼佛期间,都有松潘藏区的藏人到报恩寺拜佛朝圣。

3.寺院规模宏大

报恩寺是明代官式式样佛教建筑群的典型,具有官府建筑中之中原建筑文化和官式佛教建筑相结合的特点,因此,其风格是大气磅礴,高贵富丽,气势非凡,堂而皇之。

明代大型寺院建筑中比较高等级的各类建筑、附属建筑、配套设施等,在报恩寺中一应俱全,非常完整,且自成体系。一些特殊建筑物与设施,例如“四不挨”,和“当今皇帝万万岁”等,则只有报恩寺中才有。

需要指出的是,报恩寺这一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绝大部分至今仍保存完好,且为明初修建的原初状态,并以原模原样示之于人,而被人为破坏了的仅为少部分壁画和塑像。

4.建筑材料精良

整座寺院的主体建筑与内设之木雕,皆用本地所产的特等优质楠木,并且选料的规格极严。因此,至今仍坚硬如昔,芳香可闻,少腐少蛀,甚至还不结蛛网。对石料的使用也很讲究,碑石、雕像、护栏、台阶、地板等多选用纹理细密的青云石,石狮、石龟、石鼓、石经幢、石神兽等则选用坚硬的细质花岗石,且皆为本地所产。

时至今日,平武既是四川也是中国的一大林区,森林资源是平武的优势资源,并且还残存着一些原始森林。但是,由于六十余年来的大规模砍伐,目前要在全县范围内找到象修建报恩寺时使用的优质良材,且为楠木,已经很困难了。直言之,在现在的平武全县,小楠木树到处都有,大楠木树早就砍完了,并且还是长大一根就砍一根。

5.建筑技术精湛

整座报恩寺大至万佛阁、大雄宝殿、华严藏、大悲殿、天王殿、御碑亭、两廊庑、钟楼,小至四不挨、三桥、二幢、双狮、香炉、天花、斗拱、木鱼、栏杆、神兽、地砖、抱鼓、风铃、瓦当、钉栓等等,其建筑技术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并且还各有特色,而不雷同。例如,全寺仅斗拱就用了近三千朵之多,种类多达四十八种,超过了北京故宫的斗拱种类,实为全国之冠,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是“中国的斗拱博物馆”。再如,寺中现存的三个石香炉,就全寺的规模而言只属“小摆设”而已,但其雕工皆极精湛,构思亦独具特色,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6.建筑艺术精美

报恩寺集我国各种古典传统艺术之大成,无论是泥塑(含各种塑像、壁塑、悬塑、蟠龙等),还是木雕(含观音、佛像、转轮藏和各种各样的小木作等);不论是铭文(含石上之碑文与钟上之铭文等),还是雕刻;抑或是壁画、书法、石刻、彩绘等,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品位。完全可以这样说,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寺中任取一物,都可入艺术精品之列,很多甚至还是艺术品中的极品乃至绝品。例如,大悲殿中的千手千眼观音雕像,就是一件绝无仅有的古典艺术绝品。

碑亭风水禁忌

7.寺藏文物众多

在报恩寺中,还有很多由历史留传下来与收集到的各种文物(包括大量的书法、绘画、古籍、古瓷、古碑、古玩,和土司遗物等)。这些文物不但数量多,质量高,而且多属精品,其中不少还是国家规定的一、二级文物。例如,宋四大家米芾所书的“真武灵应真君”碑、宋“李龙迁祠记”碑、明代的几通圣旨碑、清初四王的书法作品,清代的正五品官服,由皇帝颁发的土长官司印信,和少数民族文物,等等。

8.多元文化共存

报恩寺实际上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是一株根深叶茂浓荫蔽日的文化之树,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圈,寺中所包涵的各种文化元素至少也有几十种之多,至于其它的子文化成分就更多了。详细情况,可见下面“报恩寺是什么”与“王玺何许人也”二节中的内容。

9.文化包容性强

报恩寺虽为一正规而又典型的北传大乘佛教寺院,但其中却包含了儒家(或儒教)、道教、藏传佛教等的一些文化元素在内。不仅如此,报恩寺还和道教宫观,伊斯兰教寺院,本土的氐羌文化和龙安山河的巫教文化等长期和平共处,因此,报恩寺还具有文化宽容度高,思想包容性强的特点。

实际上,在明朝时是儒佛道三教合一,修建报恩寺的王玺也信奉的是三教合一,因此,在由明朝皇帝批准修建的报恩寺中,也同样具有三教合一的特色。

文化包容性强,是中华文化比较主要的几大特征之一。

10.建寺档案完整

在报恩寺中,不但完整,而且还是非常完整地保存着建寺时所刻所立的碑文共十一通。这些碑都是王玺与王鉴亲自所立,或二人在世时由他人所立。这些碑文既是报恩寺建寺全过程的首先手档案资料,又是后人研究与解读报恩寺的原始依据,同时,还是研究明朝的政治史与社会史,研究明朝时龙州地区的区域地方历史和后人研究报恩寺历史等不可多得的极其珍贵的文物性史料。

实际上,在用语言介绍报恩寺时,特别是在用文字书写报恩寺时,书写者只要亲自地去读一下报恩寺中的碑文,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只要还是个思想观念正常的人,他就不会去给报恩寺和王玺编造历史了。

我在这次研究报恩寺时,就是利用了至今仍然立在寺中的这些已成文物的石刻档案史料。

令人遗憾而又无可奈何的是,现在的一些知识分子们已经不读这些碑文了。

另外,在报恩寺与周边一带,还有数十株几人合抱的苍天古柏和其它的一些古树名木,它们至今仍枝叶繁茂、生长良好,也为寺院增色不少。

报恩寺还有子寺众多的特点。

在修建报恩寺的同时,土官佥事王玺还“钦遵”修建了古刹道场十四处。其名如下:天宁寺、华严寺、石马寺、长惠寺、巴潼寺、常乐寺、石室寺、观音院、龙归寺、东皋寺、广福寺、罗汉院、旧州寺、大荫寺。作为报恩寺下属的这些佛教子寺,遍布在当时的龙州宣抚司各地。这些报恩寺的子寺,既弘扬了佛教,又方便了信教的各族百姓,并且还落实了明帝国的民族同化与融合政策,也同样的潜移默化地起到了“以夏变夷”的作用。

白马土司在大兴佛教,大创寺院之时,对世袭领地内的氐羌少数民族采取的是诱导的方法,而不是强迫信教,强制改宗的手段。因此,在平武地区的历史上,从未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发生族际间的冲突,更没有发生不同宗教之间的宗教战争。在不同的民族间,他们都有本民族自己的宗教信仰,同时,也容许其他的宗教信仰。例如,平武地区的汉族或土著汉族(即汉化了的少数民族)多信佛教与巫教,色尔藏族信藏传佛教的格鲁派,虎牙藏族信本波教,白马人则始终坚守自己固有的传统信仰而至今仍在信奉白马教。

小布达拉宫碑亭墙上的舵是什么

小布达拉宫碑亭墙上的舵是一种古代的装饰性构件,通常用于建筑物的顶部或墙壁上。它由一个风车形状的装饰物和一个垂直的支架组成,可以旋转。舵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风水的积聚和建筑物的损坏,同时也起到了美化建筑物的作用。在小布达拉宫碑亭墙上,这些舵的造型精美,雕刻细致,展现了藏族建筑文化的艺术魅力。

它们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建筑元素,更是一种文化遗产的象征,反映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精神。

编辑结语

关于碑亭风水禁忌的讨论相关内容本站进行了详解,以后还会继续分享相关的内容,希望您感兴趣,您的喜欢是对我们的支持!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博博生活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