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取名,九七学社是什么机构

dongge

本文目录

  1. 九七学社是什么机构
  2. 五四路有多长
  3. 杨苡个人成就
  4. 刘半农为什么叫半农
  5. 路是根据什么命名的

九七学社是什么机构

>

九三学社是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九三学社与五四运动有着深厚渊源。九三学社创始人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或深受五四运动影响。抗日战争后期,一批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学者继承并发扬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以民主、科学为宗旨,在中国共产党支持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在重庆发起民主科学座谈会,自然科学座谈会的学者也陆续加入。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1945年9月3日,民主科学座谈会召开扩大会议,并更名为九三座谈会。1946年5月4日,改建为九三学社。

截止2017年6月30日,本社共有地方组织339个,其中省级组织30个,省辖市级组织280个,县级组织29个;社员总数167218人。社员中担任各级人大代表的2381人,担任各级政协委员的11885人,担任县处级以上政府及司法机关领导职务的1157人。九三学社先后拥有18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成员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五四路有多长

五四路,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全长2公里,五四路路段为福州市名副其实的中央商务区(CentralBusinessDistrict),为福州市中心主干道。五四路是1958年为迎接鹰厦铁路外福线通车,将原来的八角楼、河尾街等道路改建成的,为纪念“五四”青年节而取名为五四路。

旧五四路原南起五一北路口,向北至树兜后转东经斗门村至火车站,其中树兜至火车站一段,于1982年与原华林路合并统称华林路,同时将1982年新辟的自树兜向北经思儿亭转西接福飞路一段并入五四路。并于1991年拓宽至四十余米,双向八车道。五四路是福州市中心主干道,北接于琴亭路,南迄东大路与五一北路路口。

杨苡个人成就

>

杨苡,原名杨静如,1919年生于天津一个显赫之家,是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的妹妹,“我哥”是她比较崇拜的人。受巴金小说《家》的影响,少女时,她决心离开富贵之家,做小说中“觉慧”一样的进步青年。抗日烽火中,她走上文学之路,在巴金这个人生导师的引领下,从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到翻译,著作颇丰。“生命始于百岁”,如今的杨苡,手中的笔仍未停下,写,是她一辈子的事。

>>>>>

生正逢时

清末民初,安徽泗州(今江苏淮安盱眙)的杨家声名在外,高祖杨殿邦从嘉庆十年一直做官到咸丰九年,“所担任职衔有记载的就达37项之多”。到“士”字辈时,“一门三进士”“五子登科”更是风云一时。长子杨士燮是光绪甲午进士,眼光极具前瞻性的他把膝下八子分别送到各国留学,其中,大儿子杨毓璋接受中国传统教育、打下扎实的儒学功底后,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学习实业、经济、应用科学等。

回国后,杨毓璋先是在沈阳电话局和电报局当督办,后来到天津坐上了中国银行行长的交椅。进入金融界后,他刻苦钻研业务,如鱼得水游刃有余,逐渐成为津门显要、名副其实的银行家。杨毓璋与袁世凯、冯国璋等人过从甚密,军政要人们常常亲自撰联赠送给他。“自非北海孔文举,谁识东莱太史慈。”这副赠联就悬挂在杨家客厅,引用三国时太史慈资助孔融的典故,表达受惠于杨家的感激之情。

杨毓璋不仅精通经济,还擅长诗词格律,尤爱京剧,逢年过节,或遇寿辰,都会请梅兰芳、程砚秋等诸多名家来家里登台献艺。家大业大,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子嗣。多年来,妻子所生均为千金,且大多夭折,于是娶了二太太徐燕若。徐燕若接连生了三个孩子,且首先个就是男孩,取名杨宪益。两个妹妹出生后,分别取名杨敏如、杨静如。

“我就是‘生正逢时’,生于1919年,正是五四运动那一年。名字是老先生给起的,因为我不安静,结果就给我取名静如。”多年后,已改名“杨苡”的杨静这样回忆。

刘半农为什么叫半农

刘半农的原名叫刘寿彭,为了迎合大众,他学其他作者给自己取了一些非常俗艳的笔名,比如寒星、半侬、翻瑞奴等等。其中,“半侬”这个笔名用得比较顺手。1916年,刘半农遇到一个给他三颗痣的男人——陈独秀。

陈独秀点燃了他心中的革命之火,让他意识到:之前“新鸳鸯蝴蝶派”的风花月雪实在太low了,给《新青年》这样的刊物写稿才有意义!

于是,刘半农和过去告别,加入了陈独秀这个阵营,写各种革命题材的文章,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

为了表明决心,他抛弃了以前那些迎合大众的笔名,给自己定了一个正式笔名“半农”。

此后余生,“刘半农”一直作为他的正式名字使用。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很“秀”的人。

他是深情专一的丈夫,他是慈爱亲切的父亲,他是耿直纯真的朋友,他是用于开拓的研究者,他是铁骨铮铮的乱世文人。

他不是陈独秀同学,他叫刘半农。

广告征骂,被骂到懵逼

很多有思想的文人都有收藏癖,刘半农的格外有特色。

因为他是研究语言的,所以他在报刊中发文征集歌谣。

短短两个月,他就收到全国各地的1100多首歌谣,他进行筛选之后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的专栏里。

征集歌谣很正常吧?他还在《晨报》上刊登启事,征集全国各地骂人的话。

赵元任一看到征集启事,就奔向刘半农宿舍,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方言“骂”刘半农,他会的方言实在多,所以骂了好久。不愧是掌握了33种方言的男人,吵架绝对不会输!

然后周作人也来了,用绍兴话把刘半农“骂”了一通。

刘半农去授课,学生们纷纷用家乡话“骂”刘半农,什么宁波话、广东话啦都被感受了一遍。

刘半农去拜访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决定秀一波,他用汉代的骂人语言“骂”他,骂完还认真解释出处。这还没完,他又用唐朝的骂人语言“骂”他,并解释出处。章太炎学识渊博,骂出了上下五千年,同去拜访的人见此情形赶紧告辞。

爱较真,爱抬杠,依然是个好男孩

其实在骂人方面,刘半农也很厉害。

他是一个爱较真的人,遇到看不惯的就抬杠。他还专门写了一首《抬杠》诗。

闻说杠堪抬,无人不抬杠。

有杠必须抬,不抬何用杠。

抬自犹他抬,杠还是我杠。

请看抬杠人,人亦抬其杠。

创办《世界日报》的成舍我先生找刘半农约稿,刘半农说:“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

成舍我说:“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

于是,刘半农写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通篇都在骂当时的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即戴季陶),嘲讽他只念佛不做事。

果不其然,这篇文章导致《世界日报·副刊》停办3天。

但成舍我毫不在意,甚至邀请他去做主编。

成名之前,谁还没个黑历史呢

刘半农虽然很厉害,却也有过一段非主流的过往。

1913年夏天,刘半农投了一篇小说给《中华小说界》,然后就加入了这本刊物背后的流派——“新鸳鸯蝴蝶派”。

这个流派的画风,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比较火的男频、女频网络小说,其中的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社会小说等等都很受市民欢迎。

刘半农的原名叫刘寿彭,为了迎合大众,他学其他作者给自己取了一些非常俗艳的笔名,比如寒星、半侬、翻瑞奴等等。其中,“半侬”这个笔名用得比较顺手。

1916年,刘半农遇到一个给他三颗痣的男人——陈独秀。

陈独秀点燃了他心中的革命之火,让他意识到:之前“新鸳鸯蝴蝶派”的风花月雪实在太low了,给《新青年》这样的刊物写稿才有意义!

于是,刘半农和过去告别,加入了陈独秀这个阵营,写各种革命题材的文章,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

为了表明决心,他抛弃了以前那些迎合大众的笔名,给自己定了一个正式笔名“半农”。

此后余生,“刘半农”一直作为他的正式名字使用。

改笔名的时候,刘半农的内心一定是这样想的:我去!我之前取的都是什么奇葩笔名?如此浓烈的洗剪吹风,如此非主流?黑历史啊黑历史,赶紧改掉,免得以后被嘲笑。

就像现在的人看到自己早期的QQ昵称和签名,一定也是这样想的。

文坛戏精的“双簧戏”

刘半农一边在北大教书,一边给《新青年》写稿,这段时间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支持旧文学转向推崇新文学。

思想转变之后,他将自己和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并称为《新青年》的四大“台柱”。至于为啥没有鲁迅先生,我也不知道哇。

为了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青年》的编辑们决定搞炒作,把自己推上热搜。于是,他们自导自演了一场“双簧戏”。

首先,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文,编造了身份和经历,故意维护旧文学,批判新文学。

他也真是个狠人,批判的内容特别长,刀刀见血。不仅骂刘半农,还把鲁迅、沈尹默这些人全骂了一遍。这卖力程度,谁能相信他是友军啊?!

然后,刘半农以“记者”身份,发了一篇《复王敬轩书》来对垒。他也是个狠人,字数超过钱玄同那篇的10倍,把钱玄同“刀刀见血”的批判逐条驳斥了。

因为这篇长文写得非常精彩,所以很多学者和青年学生们都被圈粉了。

万万没想到,钱玄同的假身份居然吸引到真爱粉。有个自称“崇拜王敬轩先生者”的人,主动给陈独秀写信,说那个(刘半农假扮的)“记者”太狠了,讨论真理可以,但他的文章居然有辱骂(钱玄同假扮的)“王敬轩”,这很过分呐。

陈独秀也是个狠人,直接发表了一篇《答崇拜王敬轩者》,言辞犀利,说不明真理的人不要瞎评论而歪曲“自由讨论真理”的本质。

“双簧戏”果然把话题炒热了,之后陆续有维护旧文学的人出来说话。后来,连“桐城派”大佬林纾都被炸出来了。

然而,这场论战已经影响了无数青年,林老先生再有才华也阻拦不了历史的步伐。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影响比较大的一点,应该是为中国造了“她(tā)”字。

其实这个字古代就有了,读作jiě,同“姐”,刘半农赋予了“她”新的读音和意义。

在古语中,一般用“之”表示宾语的第三人称。

白话文兴起后,就用“他”作为第三人称代词,不仅指男人,还能指女人乃至一切事物。

后来,外国作品被翻译成中文,没有汉字表示“she”,所以“she”常被翻译成“他女”、“那女的”。这么看怎么尴尬呀!

五四运动前后,鲁迅等人写文章时用“伊”字来指女性,依然有点儿奇怪。

刘半农首先提出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立刻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很多人表示反对,其中有篇署名“寒冰”的文章《这是刘半农的错》认为刘半农多此一举,还故意列举了很多难以反驳的例子。

同时也有很多人支持,比如孙祖基发表文章《她字的研究》,对刘半农的研究做了很多补充。

然后“寒冰”再次出场,发表文章《驳她字的研究》。

对此,刘半农表示出直接而坦荡的反驳。

虽然争议不断,但“她”字的问题被更多人关注和讨论,也算好事一桩。

反正已经造了一个“她”,刘半农一思考,又造了一个“牠(即它)”。如此,各种第三人称齐全了。

其实“它”也是从古代就有,原本指虫,后来指蛇。

自己造的字,当然要自己先示范使用。

五四运动取名,九七学社是什么机构

刘半农创作了一首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非常优美动人。

然后,他的小伙伴赵元任为之谱曲,这首诗就变成了当年的霸屏金曲。

“她”字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

打油诗极端爱好者

关于这首诗歌,还有个小故事:赵元任夫人杨步伟在北京女子文理学院教书,因为学生们喜欢,她就带着学生们唱《教我如何不想她》。

后来,刘半农被任命为该校校长,这群小粉丝都很激动,跑过去一看,刘半农真人居然是一个穿蓝布袍子的老头,太幻灭了。

见此情形,刘半农作了一首打油诗:

教我如何不想他,请来共饮一杯茶。

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自黑的打油诗如开美颜啊!

我都被这首打油诗圈粉啦!

是的,刘半农既喜欢自黑,又喜欢写打油诗。

遥想当年,他遇到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就把他们的错别字编成打油诗。为了鼓励好学生,他又把学生的精彩作业编成打油诗。

因为超爱打油诗,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桐花芝豆堂”,因为梧桐、花生、芝麻、大豆都可以榨油。

有一次,画家王悦之给刘半农花了一幅画像,刘半农非常高兴,就写了一首诗《自题画像》来自黑。尾句是“蓝布大衫偏窃喜,笑看猴子沐而冠”。是不是黑得很猛?

后来胡适看到这首诗,就写了一首《和半农的〈自题画像〉》,也黑得比较厉害,“方头真博士,小胖似儒医”。

对于胡适的“小胖”之称,刘半农也毫不在意。

反正都自黑了那么多次,还怕这一回吗?

如果当年的历史课本告诉我,刘半农是这么有趣的人,我的成绩会不会好一点?

路是根据什么命名的

1、以地理特征命名

俗话说不会指路的路名不是好路标,那些表现地理特征的路名占据了道路家族的一大半江山。

五四运动取名,九七学社是什么机构

001地理方位

比较普遍的路名,要数以方位名词命名的路,这在古代和现代都很常见。

此类道路的名称里通常含有“东”“西”“南”“北”“前”“后”等字眼儿,一般具有方向指示性,或是表明某条路在整个路段中的位置。

北京的路名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尤其老城区,城市布局整齐对称,形成棋盘路网,道路方向多为正东西南北;再加上建国初期提出的北京城市道路命名原则中明确规定:城门内外均以某某门内外大街命名。

所以,类似于:东长安街、西长安街、景山前街、景山后街、地安门内大街、地安门外大街等对称抱团出现的地名一抓一大把。

当然这些“会指路”的路名不一定成对出现,而且在其他城市也绝不少见,比如:长沙的城南东路,乌鲁木齐的厂前路,厦门的思明北路、思明南路,还有石家庄的北大街、北花市街、北人字街、南小街、水产东街、水产西街......

这类路名,在人们寻找道路和指明方向时,颇有帮助。

002自然景观

自古以来,人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即便居于城市,那些关于自然的情节也表现在方方面面,道路以山河湖海、动物植物等自然景观为命名的现象在大小城市比比皆是。

重庆大概是其中比较喜欢“山”的城市:渝中区的枇杷山正街,江北区的龙山路,渝北区的庐山大道,九龙坡区的冬山路,沙坪坝区的歌乐山正街、山峰路,巴南区的云山路,南岸区的涂山路、金山路、南山路......

不仅路名如此,还有不少地名也与“山、坡、江”息息相关,这是山城人民对于环境的认同感带来的情感和文化上的体现。

大理下关镇的不少路名取自苍山十九峰十八溪:龙溪、斜阳、万花、沧浪、芒涌、绿玉,听起来多了几分诗意。

沈阳皇姑区的大道也多以山川命名,东西向称为路,以名山命名,南北向称为街,以大川命名,于是就有了纵横交错的长江街、嘉陵江街、黄河大街以及嵩山路、宁山路、岐山路......

类似的还有上海世纪公园花木街道周围的路,东西向的路以花命名,比如牡丹路、樱花路、杜鹃路等;南北向的路以树命名,比如海桐路、白杨路、银霄路等;从整个上海看,以植物命名的路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与梅兰竹菊四君子相关的路就有接近100条,传统十大名花中只有水仙未能“上路”。

在路名中,比较受偏爱的动物估计是龙,龙不是真实存在的物种,但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太多传奇色彩和美好寓意,于是有关龙的路名遍布全国,在广州等地格外突出,有回龙里、龙福路、龙塘街、青龙岗等。

三亚鹿回头半岛宛若养“鹿”大户:鹿鸣路、鹿影路、鹿岭路、鹿回头路,这与海南黎族的爱情传说有关。

同样带有好兆头的“马”“鹤”“燕”等吉祥物在香港也颇受欢迎,龙图街、凤仪街、麒麟街、鹤龄街、骏发街、燕安街等街名,在九龙马头角开发时就这么冒了出来。

以人文景观命名的道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体现了古代基础或文化传统;二是对街道周围标志性的建筑、区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所以也会跟方向词汇组合出现。

首先类道路在历史底蕴浓厚的城市比较常见:南京的洪武路、应天大街、雨花路、玄武大道、建邺路等;成都的武侯祠大街、总府路、水碾河路、静居寺路等;还有西安的雁塔路、长安路、华清路、未央路、子午路等,听起来格外风雅。

第二类道路则全国都有,他们往往在大众生活中比较重要,能对周边产生辐射影响,常见的有修在体育馆旁的奥体路,邮政局门前的邮政大道,学校附近的xx大学路。

还有由企业出资承包并以企业名称命名的道路,举个栗子:青岛海尔路。

2、以行政区域命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人口密集的都市,由于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又缺少不同的地物标志,于是开始“移用地名”,即把外地的地名用以命名道路。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为了方便称呼记忆和显得整齐,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英租界的路名开始趋向于以中国其他省份和城市加以命名,后来受英美租界当局严格控制,英租界内的道路形成了南北向以省名来命名,东西向以中国主要城市之名命名的景象。

但这种命名方式仅仅停留在租界内,将其推广至整个上海则是八十年后——

1943年,为了“肃清”英法美势力残余,汪伪政府对以外国人名、西方机构场所命名和含有歌颂西方意味的道路进行了更名,在此期间以行政区域命名道路的方式被逐渐确定,推广至整个上海,并形成了上海本地特色。

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大量新修道路命名进一步沿用传统做法,同时使用地区、市、县等地名,全国各省区都有,尤以沿海及长江流域的山东、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居多。

局部地区的道路命名也有较为鲜明的特色,采用了定向性,即该地区在上海市区中所占的方位,对照选择出全国范围内相应方位所在的省份,然后就以该省的地名来命名这一地区的所有道路。

同样的命名方式在青岛、合肥、兰州、呼和浩特等城市也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还有一些以城市命名的街道出现在了全国各地:

闯荡过长春、吉林、苏州、日照、宜昌、北海、南宁、淮安的深圳路;

浪迹在吉林、沈阳、威海、北京、潍坊、汕头、苏州的苏州街;

还有遍布广州、贵阳、遵义、昆明、荆州、吉林、哈尔滨、乌鲁木齐的北京路;甚至连澳门也有一条北京街。

所以从全国看来,借名字这种事情,见怪不怪啦。

3、以表现情感命名

不论是生活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人们总会对当下生活抱以某种态度,也会对未来的日子充满某些希冀,各种各样的情感也表现在了道路命名中。

001美好希冀

安居乐业、福寿康泰、和平昌盛的生活往往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将这些词汇拆开融入到路名中,也就出现了那些听起来格外吉利,甚至有点俗气,又充满了温情的路名。

广州在历史上就出现过11条五福里,8条吉兴里,5条九如坊,一些人家在娶嫁时,都要挑选有“好兆头”的街名来确定行车路线。

而现在的广州街路名称中带有“福”“禄”“寿”“安”“宁”“恩”“惠”“华”“德”“和”等字的街道有112个,包括同福路、兴华路、吉祥路、团结路、长寿路、友爱街、仁廉里等等。

还有一些城市在命名道路时选用传统典故,就像三阳路取自三阳开泰,二曜路意为日月同辉,这一类道路不仅名称富有文化内涵,更突出了人们对美好和谐生活的向往。

它们很大概率不会成为风风光光主干道,常常潜伏于居民社区附近,却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冀,简单的路名多了几分人情味。

002时代精神

大概所有的城市都会有一条中山路,如果没有那一定有一条人民路,不然就有一条解放路,如果上面的都没有,那肯定有一条建设路。

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建设路这四条路,被称为“路中四霸”,跟他们一比,前面的路都弱爆了,后面的路也不用露脸了,他们四个在全中国出现频率比较高,分布比较广,且一般为主干道或是商业中心。

要是道路也有人格会说话,我估计他们“四霸”会一面吐槽自己的重名率太高,一面为自己在路名中的地位沾沾自喜。

他们的一些亲戚朋友,像什么和平路、文化路、胜利路、青年路,还有什么新华路、朝阳路、红旗路、东风路、中华路、复兴路......露脸频率同样很高。

除“中山”比较早出现在1925年南京的中山大道,于1927~1929年间席卷全国,时代相对早一些;其他的几兄弟大部分诞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不仅记载了历史,还表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人民及政府积极建设、开拓进取的精神!

003纪念意义

还有一些道路名称,饱含对历史事件或是历史故事的纪念意义。

他们往往以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来命名:

纪念一二一事件的昆明一二一大街;在沙基惨案发生地,为纪念遇难者而更名的广州六二三路;纪念1949年8月17日,解放军由此路进入福州,福州迎来解放的八一七路;与青年路相通,借毛主席喻"五四运动为青年运动之方向”而得名的保定五四路......

或带有鲜明的历史性:

张之洞在武汉修建京汉铁路时,由于铁路改线而作废,就拆除了铁路修建了京汉大道,名字沿用至今;武昌作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留下了首义路,同时以辛亥革命作为背景诞生了民主、民权、民生、民族四条路;抗日战争时期留下了卢沟桥路。

纪念历史故事的道路则充满了“诗书气”:

同样在武汉,古琴台相传为伯牙抚琴处,伯牙子期知音难觅,在古琴台周围的两条大道分别被命名为琴台大道与知音大道;还有卓刀泉路,相传东汉末年,关羽驻兵武昌伏虎山,因缺水,关羽以刀卓地,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

4、以人名姓氏命名

严格来说,以人名或姓氏命名道路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或者传递出一种宗族观念,不过由于这样的路名也不少,所以可单独归为一类。

001以人名命名

以人名命名的道路中,比较突出的是以英雄人物或是历史名人来命名,其中比较常见的是中山路,表达了人民对这位民主革命领袖的爱戴;在台湾许多地方有成功村、成功路、国姓街,这是对郑成功不朽功绩的怀念;还有出现在北京、武汉、天津的张自忠路,也是对张自忠将军英勇事迹的歌颂。

文人墨客的名字出现得也不少,比如九江的陶渊明路,郑州、洛阳的杜甫路,南昌的子安路(王勃)、永叔路(欧阳修),还有全国多地“均有销售”的李白路。

上海浦东开发后,张江高科园区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道路十分夺人眼球,所以接下来上场的是:祖冲之、李时珍、郭守敬、李冰、张衡、沈括、蔡伦、华佗、毕升、达尔文、伽利略、法拉第、牛顿、居里、哈雷路......

002以姓氏命名

以姓氏加上“家、村、庄”等表示同姓族人聚集地的形式,体现了强烈的宗族观念,比如董家湾路、刘庄巷;姓氏+姓氏作为路名组合,多含有纪念意义。

5、以数字命名

比较后一种是看似毫无特点的命名方式,以序列数字方式命名;这一类在路名里也比较常见,道路通常是水平排列,或是交叉纵横。

与具有特殊含义的数字路名不同,这一类名称至少是连续三位,比较大的数字应该是乌鲁木齐的卡子湾六十四巷,不过它并不是从一开始数的;也常跟经纬二字搭配,其中比较代表性的是济南经一路到经十一路、纬一路到纬十二路。

哈尔滨的“数词街道”大概占街道总数的35%~40%,命名方式简单粗暴:头道街、二道街、三马路、四马路,还有五叙、六顺、七政、八元...各种组合、应有尽有。

这一类名称还可以与前面出现的几种命名方式相结合,就多带了一些“浪漫主义”或“实用主义”色彩,比如:沈阳的如意一路到如意三路,以及西安的雁塔一路到雁塔八路。

小编结语

以上关于五四运动取名,九七学社是什么机构的讨论内容今天就介绍完了,如果反馈不错,小编还会继续分享的,谢谢您的阅读!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博博生活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