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手举月饼取名,月饼与众不同的名字

yang

本文目录

  1. 月饼与众不同的名字
  2. 五仁月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3. 什么时候开始吃月饼的
  4. 中秋茶叶礼盒的创意名字
  5. 中秋节咏怀的习俗

月饼与众不同的名字

团圆月饼,福门二饼,禄月饼,…象征了人们的愿望与祝福。还有豆沙月饼,五仁月饼,莲蓉月饼,蛋黄月饼,黑芝麻月饼,…是根据人们的喜好做馅的不同取名字。

荞麦无糖月饼,椒盐月饼,枣泥月饼是根据人们健康身体的需求而取各

中秋节手举月饼取名,月饼与众不同的名字

五仁月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相传,月饼的起源是在唐玄宗时期,其前身就是胡饼。唐朝与西域交流颇多,胡饼这种西域主食开始流入。比较初胡饼只是作为一种管饱的食物,但宫廷里面吃喝不愁,自然无需要充饥。在御厨们的精心研究下,胡饼里开始加入大量的芝麻和蜂蜜,成为一种点心。

而这种点心被叫做月饼,还得多亏了那个精通音律,酷爱胡人文化,抢了儿子老婆的唐玄宗了。相传,一次中秋庆功宴上,唐玄宗对月兴起,就给这种胡饼点心取名“月饼”了,并且唐玄宗还规定每年中秋节食用。

注意,这个时候的月饼还只是一种加了芝麻的点心,跟五仁还沾不上边,五仁月饼的出现主要还是得益于民间的改良。平民百姓有几个能吃得起蜂蜜呢,于是蜂蜜被剔除出饼里,到了宋代,大家都吃得起的瓜子仁被加入到饼里。其后到了明朝,花生仁和杏仁或橄榄仁,再加上唐代月饼中原本就具有的芝麻仁等,比较迟到清代,五仁月饼的创意就这么定下来了。

什么时候开始吃月饼的

比较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各诸侯国国君都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习俗,讲究一个日月同辉、天地同寿。

秋天祭月,一般都选在中秋节前后几天,这是中秋节比较早的原型。 但是吃月饼这个习俗,是一直到唐朝、宋朝时期才慢慢形成的。

在唐朝以前的中国,老百姓还是以黍、米、粟为主食,很少吃饼子,饼子大多是胡人的吃食,所以当时又给饼子起名叫胡饼。

中秋茶叶礼盒的创意名字

1、阖家悦:名字取自阖家欢悦,让人联想到中秋月饼,迅速凸显月饼的主题,且符合阖家团圆的主题,有吉祥寓意感。

2、满圆:月饼代表着相思、团圆,是家人团聚的一个象征。

3、月光宝盒:“月光宝盒”用作月饼礼盒名字,十分取巧,带有“月”字表现月饼,以及“盒”又彰显礼盒,有异曲同工之妙,寓意礼盒的精致、精美,同时也带有电影中期望美好、圆满的心声。

中秋节咏怀的习俗

1、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2、吃月饼

中秋节手举月饼取名,月饼与众不同的名字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比较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3、拜月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4、吃桂花鸭喝桂浆

“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

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5、打中秋炮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

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编辑结语

关于中秋节手举月饼取名,月饼与众不同的名字的讨论相关内容本站进行了详解,以后还会继续分享相关的内容,希望您感兴趣,您的喜欢是对我们的支持!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博博生活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