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名女,白族人是如何取名字的

xiaozhang

本文目录

  1. 白族人是如何取名字的
  2. 人名取名叫无常好吗
  3. 与佛有关的抖音名
  4. 唐姓,帮我给宝宝取名字
  5. 藏族人的名字全称

白族人是如何取名字的

据专家说,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比较早有姓氏的只有3个民族,即广东连南瑶族、俄罗斯族和白族。除非较为边僻的那马支系,白族都少不了有姓氏,这显然是受汉族的影响,即姓氏一直成为了汉族或白族区分血缘关系的标志。隋末唐初居住在洱海边的白族先民“河蛮”就拥有“数十姓,以李、赵、杨、董为名家”。至今,我们在白族民居的照壁上还能够普遍见到四个题字,除了有“紫气东来”“苍洱毓秀”等外,还有“百忍家风”(张)、“清白传家”(杨)、“工部家声”(杜)等等,其典就出自汉族的名人传说。此和“来自南京应天府”的说法一样,都是想把自己的祖系拉扯到汉族那里。白族人取名喜欢用神、日、月、山、海、花、鸟等象征着力量和美丽等词汇,白族名字中常用的“易长”“大日”“观音”“妙音”“天王”“那陀”“诸天”等都是佛、菩萨的尊号,而“般若”“腧城…‘金刚”等,则是经典名称,“梵僧”为初传佛教密宗的印度僧人。南诏中期以来,特别是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许多虔诚的阿叱力,乃至一般的信徒,都诵持佛典,修行本尊。因而往往以本尊或佛典之名号为己名。在这些名号之中,用观音起名者比较多,这也是因为佛教密宗教派特别崇拜观音的结果。总之,用修行本尊或经典为名的习俗,是深受佛教密宗教派影响所致,是白族起名习俗在佛教密宗教派流行之后而引起的巨大改变。白族人起名没有姓,白族先民比较早采用汉姓,当在汉晋之世。据史书记载,诸葛武侯南征之时,赐白王仁果之九世孙龙佑那姓张,称张龙佑那。到初唐时期,张龙佑那后裔张乐进求曾受唐封赐,为三赕白大首领将军。梁建方《西洱河风土记》称洱海周围有数十百部落,有数十姓,杨、赵、李、董是名家。《蛮书》载渠敛赵(诏),大姓有王、杨、李、赵四姓。足见在隋唐之际,汉姓在洱海周围的白蛮之中已较为流行了。《南诏德化碑》碑文中可辨识的汉姓有五十个,《南诏图传》中有十六个,说明南诏时代汉姓的采用早已很流行。从没有姓氏的父子连名制到“冠汉姓父子连名”制,是汉文化对白族取名习俗所起的巨大影响。冠姓起名渐渐形成了白族人的取名习俗,尤其是冠汉姓比较多。冠汉姓的父子连名制中,由于白族语音节的特点,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名字中就出现了“三字名”或者是“四字名”。如《南诏德化碑》碑文中的三字名有张高大山、秦爱波罗、李虹美丽、周田共同等十人,《南诏图传》中有王喜进取、刘望高贵,《蛮书》中有刘王起生、蒙大网罗、李非乐进、许不罗菲、章花信苴、杨丽春晓。这些姓名之中,首先个字为汉姓,中间两个字往往代表一种意义,如“信苴”为王子,“乐进”为虎王,“波罗”为老虎。南诏中后期,在白族的三字名中,又出现了一种带有佛号的三字名。即首先个字为汉姓,中间两个字为诸佛、菩萨尊号或佛文名,比较后一个字是本名,此种取名方式在大理国时期颇为流行,元、明时期亦有此风习,见于记录者甚多。如:《皎渊塔碑铭》(立于大理国天开十六年,公元1221年)为“苏那陀智”书丹,碑文中有“高观音政”等三字名;昆明大理国地藏寺经幢《造幢记》中有“高观音政、高观音明”;大理凤仪北汤天董氏家谱碑文中有“刘金刚田、李法华镛、周大乔林”;千寻塔出土石刻佛像之题记上,有“刘药师祥、陈观音锦、赵诸天仑”等。此外,像“陈药师齐明”之类的四字名亦非罕见。

人名取名叫无常好吗

从传统文化和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人名取名叫“无常”可能不太合适。因为“无常”一词在汉语中通常被用来形容世事变幻无常、变化莫测,具有一定的贬义。在佛教中,“无常”更是指一种无常变化的现象,是人生中必须面对的一种痛苦。

此外,人名是一个人的重要标志,应该是积极向上、美好、吉祥的象征。如果取名叫“无常”,可能会给人带来一种消极、不祥、不幸的感觉,不利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建议在取名时,应该尽量选择积极向上、美好、吉祥的词语,如“明”、“诚”、“慧”、“华”等,这样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心态和信念,有益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与佛有关的抖音名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渡劫:佛不度你,我便陪你入狱

无人: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

九离:总是差一步,永远得不到圆满

长风:浅喜似苍狗,深爱如长风

唐姓,帮我给宝宝取名字

之前有一位顾客请我为他家的唐姓女宝宝取一个小名,根据宝宝的生辰八字来看,宝宝需要五行属木的小名,加之这位顾客全家都信奉佛教,所以我给这位女宝宝取的小名是“果果”。一是取“糖果”的谐音,小女孩用此小名给人甜美可爱的感觉;二是“果果”在佛教用语中寓意“修道功德圆满”,与家庭的信仰相匹配;三是“果”字五行属木,满足了宝宝小名对五行的需求。另有一名顾客的二宝是植树节出生的,这名男宝宝需要取一个五行属木的小名,宝宝有一位哥哥,哥哥的小名叫“茴茴”。我为这位男宝宝取的小名叫“棽棽”。“棽棽”出自“凤盖棽棽,和銮玲珑。”,繁盛茂密的意思。一是宝宝是植树节出生,取此名即希望现在还是“小树苗”的宝宝今后能长成“苍天大树”,寓意宝宝今后能成为栋梁之才。二是弟弟的小名与哥哥的小名取谐音即“回声”,做人做事有回声方是好。三是“棽棽”还谐音“升”和“生生不息”,也是极好的寓意。还有一位顾客的女儿是中秋节晚上出生的,顾客要求孩子的小名能凸显文艺气息。我给宝宝取的小名是“月兮”。“月兮”出自“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一是应了宝宝是中秋节出生的景。二是月亮在古诗词中常用来比喻女子容颜娇俏,所以取名“月兮”还寓意这位女宝宝是个美人胚子。

藏族人的名字全称

汉族人是有姓氏的,如赵、钱、孙、李,百家姓尽人皆知。藏族是无姓的,一般用四个字做一名:扎西多吉、次仁旺堆等。

在母氏社会时期,藏族人的名字,取母亲名字中的一个字作自己名字的一部分。像母亲的名字叫“朗?莫莫”,儿子的名字便叫“莫赤”;母亲名叫“索?汤汤”,儿子名便叫“索赤”;母新名叫“达劳嘎姆”,儿子名便称“达赤”,如此等等。这时藏族名字没有什么姓氏之分。

然而,自从有了阶级,有地位的人为使自己的家族世袭相传,便把家族名作为自己的姓,这时倒是有姓氏了。如:昆?公却杰布、昆?公嘎宁布、昆?公嘎坚赞、昆?洛佳坚赞。又如:孽?次桑云顿,他的后代的名字便带上“孽”?XXXX。又如:鄂?曲吉多吉,他的一个后代名字叫鄂?勒白喜绕。

这种以家族名为姓的称法,就像汉族中的“陈氏世家”“李氏世家”一样。

后来,松赞干布的吐蕃王朝建立,分封有功之臣的领地和封号,人们便把领地名冠在自己名字的前面,以显示自己是有地位的世家。如噶尔?东赞、直?司如贡堆。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现在,如:玉妥?云丹贡布、多仁?丹增班觉、多嘎?次仁旺杰、洽培?次旦平措。这些都是用延迟庄园的名字加上自己原来的名字为名称的。因为庄园领地是世袭的,所发他们的子孙也冠上庄园的名字。如:多嘎?次仁旺杰的儿子叫多嘎?扎西贡布。

7世纪以后,佛教在西藏盛行,人们往往请活佛起名。有地位的人物郑重其事地把孩子抱到活佛那里去,举行简单的取名仪式,主人带来哈达及其他礼物,接着活佛念经,比较后对孩子说一些赞颂和吉利的话后,才取名字。

要是出家当喇嘛,不管他年岁有多大,一律要重新经堪布剃度,取其法名,从此俗名便取消了。这些活佛,用自己的名字一部分赐给小僧,如堪布的名字是“江白赤烈”,他给小僧起的名字便是“江白多吉”“江白旺堆”“江白平措”或是“江白格烈”等等。佛教的盛行影响到人们的名字,许多人的名字都浓烈的宗教色彩,如:

佛教起名女,白族人是如何取名字的

丹巴——佛教之意;

江央——妙音之意;

格来——吉祥之意;

多吉——金刚之意;

群佩——兴法或兴教之意。

一个喇嘛或活佛,如果升到上层僧职,他的名字便要加上僧职或封号。例如:堪布?伦珠涛凯。堪布是个僧职,他自己的名字叫“伦珠涛凯”。又如: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他的名字是“却吉坚赞”,“班禅额尔德尼”是封号。为公元1713年康熙皇帝首先次封赐给五世班禅?罗桑益希的。以后有人成了罗桑效益希的继承人,如,十世班禅“却吉坚赞”也接受这个封号。

活佛的名字前面,一般应加上寺庙或扎仓的名字,如东嘎寺的活佛洛桑赤烈,那么他的全称便叫“东嘎?洛桑赤烈”;又如,多吉才仁当了热振寺的活佛时,那他的名字便是“热振?多吉才仁”。对于有僧职的人,人们日常简称或尊称他,再不是他的名字,而是寺庙称号了。如:“东嘎活佛”“热振活佛”等。有的活佛没有寺庙,只有家庙,那么便用家庙拘字冠在他的前头。

佛教起名女,白族人是如何取名字的

一般平民没有姓,名字是四个字,如:“多吉次旦”“索朗旺堆”“更堆群佩”等,为了方便,人们用两个字来简称。有用具首先三个字的,如:“更堆群佩”简称“更群”。“单增曲扎”简称“单曲”;也有用前两个字或后两个字作简称的,像“多吉次旦”,简称“多吉”,“索朗旺堆”,简称“旺堆”。用一三两字及前两字,或后两字作简称的是经常见到的,但没有见用二四两字作简称的。也有不少人的名字只用两个这,如:“单增”“尼玛”“次仁”“达瓦”等。平民起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寄托自己一定的思想感情,堪称丰富多采。

一种是用自然界的物体做自己的名字,如:

达瓦——月亮;尼玛——太阳;白玛——莲花;梅朵——花。

也有用小孩出生的日子做名的,如:

朗刚——三十日;次松——初三;次捷——初八;次几——初一。

还有用星期为小孩起名,如:

尼玛——星期日(也作“日”“太阳”解)、达瓦——星期一(也作“月亮”月份“解)、米玛——星期二、拉巴——星期三、普布——星期四、巴桑——星期五(也作“金星”解)、边巴——星期六。

有的父母为了寄托自己的感情,反映在小孩的名字上。如父母嫌自己小该太多了,想结束生育,便给小孩起名“仓木块”(终止之意),”穷达“(比较小之意)。如果父母想生男孩,便给自己的初生女儿起名”布赤“(带男孩之意),父母为了使儿女长寿,便给孩子起名“次仁”(长寿之意)。如果父母年岁大了,认为以后不可能再生小孩,或是这个小孩来之不易,前面死得多,便给儿女起名“拉则”(像仙女一样漂亮)、“其加”(狗屎)、“帕加”(猪屎)、“其朱”(小狗)等。

藏族的起名由于上面必种原因,所以相同的名字很多,如:“次仁”“丹巴”“巴桑”等。为了区别,人们在名字前面作一些区别。一种是在名字前加大、中、小,如大巴桑、中巴桑、小平措。

一种是把不同地方来的人,用地名加在名字的上头。如堆穷旺堆、亚东旺堆中的“堆穷”和“亚东”都是地名。又如仁布多吉、堆龙多吉中的“仁布”“堆龙”都是地名。

一种是用人的生理特征放在名末加以区别。

格桑索却——拐子格桑、扎西巴杂——麻子扎西、丹巴国钦——大头丹巴、多吉夏过——瞎子多吉。

另一种是用职业来区别人名,如:

玛钦次旦——炊事员次旦;

兴索强巴——木匠强巴。

还有用性别和老幼来区别的,如同样一个“达娃”,男的叫“普达娃”,女的便叫“普姆达娃”;又如大人和小孩都叫扎西,那么区别老小可叫“波扎西”(阿爸扎西),“普扎西”(小孩扎西);“嫫央金”(央金老太),“普姆央金”(女孩央金)。

解放后,随着人们政治生活的变化,在起名字的时候,也有一些新的内容,如:金珠——解放、达玛——红旗、德吉梅朵——幸福花。

在四川、青海、甘南等地方及西藏的昌都等地,因藏汉联姻受汉族姓名的影响,出现带汉族姓、藏族名的名字,如:张旺堆、李次加、陈贡布、赵仁增。

藏族的名字多数是男女共用的,如:达瓦、尼玛、巴桑、扎西、格桑等;但也有一部分是严格区分,只用于女性的,如:旺姆、卓玛、卓嘎、央金、桑姆、曲珍、拉珍、拉姆、仓(姆)觉等等。只用于男性的,如:贡布、帕卓、顿珠、多吉、晋美、旺堆、珠杰、罗追、占堆,等等。

在青海藏族和西藏北部人民中,由于地方性语音的差异出现本来是四个字的名字,说快了,说习惯了,便成了三个字,如:“仁青措”,应是“仁青措姆”,因为说快了,把后面一个字省略去。又如:“央扎西”,本来是“央金扎西”,习惯把“金”字省去了。

编辑结语

关于佛教起名女,白族人是如何取名字的的讨论相关内容本站进行了详解,以后还会继续分享相关的内容,希望您感兴趣,您的喜欢是对我们的支持!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博博生活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