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崇德评分,皇太极一开始叫什么

yang

本文目录

取名崇德评分,皇太极一开始叫什么

  1. 皇太极一开始叫什么
  2. 靳姓家谱字辈排列
  3. 带辅字的古人名

皇太极一开始叫什么

皇太极”其实并非他的本名,是满语音译,也有写作“黄台吉”的。“台吉”是个称呼,在满族贵族中很常见的,也有用“台吉”来称呼蒙古贵族的,和“贝勒、贝子”意思差不多。后来“黄台吉”登上汗位,就有人献媚说,“黄台吉”当大汗是天意,因为,这个词的发音听起来很象是汉人说的“皇太子”一词,证明他天生就是该做太子继承汗位的。此后“黄台吉”这个名字的汉文就写成了“皇太极”,现在所有的历史教材中对于这个人名就逐渐统一了。

>

蒙古人常用“台吉”来作称号,尤喜在前面加上“红”、“黄”等词。

>

孟森也曾考证过“皇太极”本名,除了“黄台吉”之外,朝鲜等国史料中还有译作“洪太氏、洪台极”的。

>

黄台吉这个名字在女真和蒙古中倒是稀松平常得很倒是.

>

朝鲜人喊作“洪太是”“洪陀始”“洪太氏”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

皇太极这个名字, 应该是他当了土皇帝以后才故意用汉字这么写的, 或者是后人(官方编史书的)写的---“皇太极”当土皇帝的时候他正在推广刚创建的满文呢, 应该顾不上自己的汉文译名。

>

还有一种说法:

>

他从小取名皇太极,也写作洪太主或黄台吉、红歹是等。有的历史记载说他叫“黑还勃烈”(朝鲜《李朝实录》,仁祖卷14,36页。)据说“勃烈”可能是“贝勒”(李光涛:《记清太宗皇太极三字称号之由来》,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还有人说皇太极本名阿巴海(见余元安:《内蒙古历史概要》。)因为有这么多的名称,有些人就推测皇太极这个名字是他即汗位后叫开的。或说太极谐音台吉,蒙古族叫台吉,满族同蒙、汉关系都很密切,称皇太极是从蒙古那里学来的,蒙古族在台吉前面加个颜色名,是他们的习惯。这些说法在研究皇太极这个名字的来源与他的地位的关系上,是揭示出了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但是,其中有的说法距离历史实际太远,如把皇太极说成是来源于皇太子,连清代官书也否认有这种可能

靳姓家谱字辈排列

山东聊城东昌府区靳屯靳氏字辈(南宋末年起共四十字辈):“安、子、爽、文、学、皆、鳯、焕、德、南、克、连、成、士、东、太、良、道、台、传、孝、经、孔、圣、保、忠、诚、广、化、全、任、詀、楽、尧、舜、木、族、玉、光、前”。

山西雁门地区靳氏:“宝、存、如、万、永、长、贵”

河南新密靳氏字辈:“文道久云曰宗克永六书崇德成咸士光心裕来世怀仁明无典型作本乃立”。

河南巩义靳氏字辈:“同 心 协 力 勤 俭 治 家”。

河南禹州党寨靳氏字辈:“富 学 全 德 光 天 克 永 书 听 宗 普 代 顺 风”。

取名崇德评分,皇太极一开始叫什么

河南焦作靳氏字辈:“法怀思尚古克继祖宗志”。

山东夏津靳氏字辈:“祖宗立法善,源泽召庆长。忠厚志为本,孝敬荣万芳。”

山东聊城莘县字辈:廷洪学子

安徽铜陵靳氏字辈:“永重伦常,义而深翻。”

带辅字的古人名

1.辅跞:晋侯使。三家分晋,水灌晋阳的事件发生在前454年(晋哀公三年),而《左传》记载的的《张骼辅跞致师》发生在襄公二十四年。《左传》系鲁国史官记载,襄公二十四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为公元前550年,比前晋哀公三年(454年)整整早了96年。也就是说辅跞在史书上的出现,早于智果别族辅氏。

2.辅狼(孙星衍、洪莹校注曰:“案汉有尚书令辅粮,此作狠,不同,粮亦俗字,疑误。”):汉代,官拜尚书令。

3.辅匡:三国时巴郡太守;襄阳人也。随先主刘备入蜀。益州既定,为巴郡太守。建兴中,徙镇南,为右将军,封中乡侯。杨戏《 季汉辅臣赞》赞曰:镇南粗强,监军尚笃,并豫戎任。任自封裔。

4.辅贤:南北魏晋人氏,兼主薄(薄)。隋、唐以前,因为长官的亲吏,权势颇重。魏、晋以下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参机要,总领府事。2004年7月在宁县人民医院医技楼基建工地现场出土《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记载此人。

5.释道胄:姓辅。京兆始平人。祖任上党太守。(《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6.辅公祏(?─624),齐州临济(今山东济南东南)人。大业七年(611年)与杜伏威一同聚众起事。后转战至淮南,兼并苗海潮、赵破陈等部,势力逐渐壮大。又大破隋将陈棱,攻据历阳郡城(今安徽和县),伏威自称总管,公祏为长史,成为江淮间最大的起事队伍,威震长江两岸。隋亡后,杜伏威归降李渊,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封吴王,公祏为行台左仆射,封舒国公。及后公祏打败占据江都和丹阳自称楚王的李子通,遂尽有淮南及江南一带。公祏虽与伏威自幼友善,但拥有江淮之地以后矛盾渐深。唐武德五年(622年),杜伏威入朝长安不归。六年,公祏于丹阳起兵称帝,建国号宋。李渊命李孝慕率唐军镇压。七年三月唐军破丹阳,公祏被杀,宋亡。感觉《大唐双龙传》的寇仲和徐子陵原型就是辅公祏和杜伏威。

7.辅璆琳:唐中使辅璆琳,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内侍。因安禄山行贿被杀。

8.辅章:宋朝登科(与苏轼同朝为官),无为军人。

9.辅超:宋代莱州团练使。

10.辅逵:辅广父,字彦达,宋高宗南渡时,隶杨沂中摩下,累立战功。历官左武大夫、邵州防御使,后知泰州。晚年迁居崇德永新乡,遂为崇德人。南渡后隶杨和麾下,累立战功,官至武大夫邵州防御使。

11.辅广:字汉卿,祖籍赵州庆源。有四子,广居次,生于军中。先后师事吕祖谦和朱熹,将朱熹读书方法总结为六条: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友人赋诗“忆杀平生辅汉卿,武夷山晨话寒更。不知新岁还家未,白发冲冠有几茎。”(宋·葛天民《寄辅汉卿》)。重点说说辅广,辅广一家于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迁居崇德县永新乡,其居住地在前溪里(后改前朱里),即今乌镇镇东栅外民合村和颜家村东片区域。颜家村东片境内有个叫百亩园的自然村就是最好的佐证。据《前朱里纪略》记载:“宋镇守将军辅逵子庆源先生,讳广,号潜庵。之宅在南村之西,其地号称百亩园……”这里的“南村之西”就是指《前朱里纪略》作者盛爌家乡,荷花池村西南里许的百亩园。辅氏后代先后搬离故园到外地谋发展,其中一支搬到乌镇东栅三里塘附近居住,一支搬到离百亩园西南十多里,靠近塘口的地方居住(今濮院镇油车桥村辅家门),只有辅将军逝世后安葬在百亩园附近的“经堂(今称金圹)桥堍下”(盛爌《前朱里纪略》)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博博生活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